工業4.0的推手!  物聯、智控、雲端系統整合方案
  • 簡體
  • 繁體

工業4.0

    Font Size:
  • L
  • M
  • S

工業3.0邁向4.0之路

工業4.0競爭力在於虛(資料流)實(生產機台)整合串連,整體來說工業4.0需要整合這IT、CT、OT三大技術並向上提升,目前台灣從工業3.0向上往4.0邁進的過程中,許多一線大廠早已開始整合這三大技術。工業技術研究院南分院雲端服務中心代主任程瑞曦先生指出工業4.0要求的智動化其升級藍圖可分為工業3.0~3.5之前的資料建置完整化,以及3.5~4.0的製造資料加值兩大部分。 我們可以簡單的分五個層次演進,由3.0開始的設備層自動化改造、3.3訊號層與控制介面、3.5的優化產線管理系統、3.7的網路巨資層融合與應用、到4.0的應用管理層與系統回饋。

工業3.0-準備就緒

要往4.0邁進機台的3.0自動化是必備的,檢視機台的自動化程度例如AOI自動光學檢測機、機械手臂或產線生產履歷的e化等的設備能力提升,都是設備層自動化改造不可缺少的重點。

工業3.3-能力提升

接著3.3控制介面的視覺化,將現場收集到的機台狀態與產品生產進度以視覺化呈現,且中控中心由固定式發展為可隨身行動式,須提升機台之間通訊問題,升級硬體與軟體介面等通訊標準化設備機台,考慮到未來機台物聯的必要性,在通訊上勢必要能聯網還要提升能力使機台未來能互聯,資料的訊息才能水平整合。

工業3.5-垂直整合

工業3.5開始優化產線管理系統,產線運用M2M、區域彈性化通訊等,配合導入MES製造資料加值&CRM等與客戶關係最佳化的系統整合,垂直整合廠端IT與OT技術。

工業3.7-水平整合

工業3.5前屬於資料建置,替未來的發展扎穩根基。工業3.7後屬IT、CT、OT的水平整合,開始以工廠MES數據資料庫中,運用現場/製造資料及分析來改善工廠之生產品質與效率,並且應用於機台維護與保養、虛擬檢測、製程控制、異常分析等,將廠務資料反饋到前端模擬設計階段。如何運用功能性模擬與製造能力模擬,來改善產品之品質與效率,縮短開發/生產時程,提升良率與效能,屬於通往應用層的考驗。

工業4.0-對未來的挑戰

接著邁入4.0應用層,系統面如何將硬體的sensors等相關資訊做智能化的處理分析,如何運用這些巨量資料做出分析與即時管理,產品追蹤等PLM產品壽命管理階段應用,這些無窮盡的idea與策略將使未來的工業更有彈性更具有發展力。


(參考自工業技術研究院南分院雲端服務中心代主任程瑞曦先生與DAF 2014 自動化與智慧工廠論壇DIGITIMES中文網頁:由工業30邁向40之路)